各国铁路的轨距各不相同,窄的为610毫米、762毫米、891毫米,中等的有1000毫米、1067毫米、1372毫米、1435毫米,宽的甚至达到1524毫米、1880毫米、2141毫米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及斯里兰卡的铁路轨距不一,但多数为1676mm。印度现有计划将所有窄轨改成1676mm 。轨距(mm) 采用国家和地区 大于1435 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利亚、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 1435 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土耳其、埃及、突尼斯、毛里塔尼亚、加蓬、丹麦、挪威、瑞典、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国、法国、摩纳哥、意大利、梵蒂冈、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罗马利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秘鲁、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澳大利亚 小于1435大于1000 日本、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约旦、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刚果、安哥拉、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斯威士兰、博茨瓦纳、***、南非、苏丹、加纳、莱索托、洪都拉斯、搁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厄瓜多尔 1000 中国、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马里、几内亚、塞内加尔、布基拉法索、科特迪瓦、多哥、贝宁、喀麦隆、埃塞俄比亚、突尼斯、吉布提、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瑞士、西班牙、波多黎各、巴西、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庭 小于1000 印度尼西亚、印度、尼泊尔、刚果(布)、苏丹、厄立特里亚、波兰、瑞士、意大利、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巴拿马、古巴、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圭亚那、秘鲁、斐济
谢谢邀请,说到马其顿这里的马其顿其实指的是亚历山大大帝死后经过继业者战争由独眼将军建立起来的安提柯王朝。
在经历过四次继业者战争之后,最终形成了由安提柯统治马其顿本土,托勒密统治埃及,塞琉古统治叙利亚及东部的大部分领土。
首先看实力,领土属塞琉古最大,但论富裕当属托勒密。安提柯占领的领土无论富裕程度和面积都不如二人。但是马其顿也算是龙兴之地,占据此处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可以参考大帝刚去世的时候卡山德摄政时期的马其顿地位。
最初,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于公元前338/337年冬季在击败希腊各国联军后,创建的希腊城邦同盟也就是科林斯同盟。旨在联合整个希腊世界的军事力量与波斯较量,马其顿取代了传统的希腊强国雅典和斯巴达成了新的霸主。在经过四次继业者战争后起初马其顿还是可以控制希腊各国的但是很快,多个希腊城邦建立了埃托利亚同盟。这里说一下埃托利亚同盟,在公元前 367年埃托利亚同盟比较稳固起来。其核心始终是位于希腊中西部的埃托利亚 ,盟址在特尔蒙 。公元前340年左右成为军事强国。成为希腊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并在反抗马其顿的斗争中不断壮大。公元前322年和西元前314~西元前311年曾击退马其顿的入侵。马其顿开始失去对希腊诸邦的控制力。但是马其顿人并没有放弃并在之后多次对埃托利亚同盟用兵。
到了腓力五世时期,志在恢复祖先的荣光。恰逢汉尼拔在罗马本土肆虐,两个趁机结盟。马其顿想趁机渡海进攻罗马,但是罗马强大的舰队驶入亚得里亚海。拥有强大陆军的腓力却因海军力量不足,缺少船只而无法渡海作战。擅长外交的罗马人立刻行动,元老院紧急派出代表面见埃托利亚同盟,两方建立了反马其顿同盟,战火烧到了马其顿人自己家门口。
到了第二次马其顿战争时腓力五世与叙利亚的塞琉西国王安条克三世开战,波及希腊各国,罗马再次以保护者身份参战,这时的罗马已经战胜汉尼拔,腾出手来决定一劳永逸的解决背后捅刀的马其顿。库诺斯克法莱战役中擅长汉尼拔绕后侧击战术的罗马指挥官配合身经百战的罗马军团大败马其顿方阵 。
战败后的马其顿被迫从希腊全部撤出,并向罗马赔偿巨款。和约还规定马其顿只能保持军队5000人和战船5艘,未经罗马许可,不得与邻国交战。自此马其顿人彻底没落。
总结来说马其顿人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地缘环境,东有塞琉古,南有托勒密两个继业者强敌。本土又有希腊人的反抗并与西方强敌罗马建立了同盟。说到罗马这个是马其顿最不该得罪的人,与汉尼拔结盟是一个极其不明智的决定。首先罗马自从第一次布匿战争后就已经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权,连迦太基人都无可奈何。与罗马开战此为不察。再有两次马其顿战争中马其顿人两次对外战争前都没能解决自身内部的希腊问题,就贸然与罗马和塞琉古开战并最终受制于此,此为不智。强敌环伺的情况下还得罪了所有不该得罪的强国,马其顿不灭亡都没天理了。